幼兒英語Q&A
Q&A
牽著孩子的是「陪伴」、不是「牽絆」
【牽著孩子的手是陪伴,不是牽絆】
(今天不談課程,來聊聊育兒心得吧)
-
可能在外人眼中、
我是一位教了20多年升學考試的老師,
所以理應比一般人更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吧!
的確,在講台上,
因為背負著來自四面八方家長的期待,
我必須努力幫學生將他們的「努力」轉化成「分數」;
畢竟,在台灣現實的升學體制下,
分數就是一切。
於是,
這20多年來,
發現了台灣學生普遍的通病:
每次月考後,就是等成績;
考好很開心、考不好下次再努力。
但是,
卻很少同學願意在成績公布之後,
認真去檢討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呀!
那就是應該要藉由考試,
找出自己學習的缺點或盲點,
再去進行修正;
過程中把原本不會的練到會,
這就叫「進步」;
累積一次次的進步,
那就是「成長」!
也就是說,
考試應該對學生來說只是階段學習的「中點」、
而不是「終點」;
我們應該應用的是它反映出來的資訊、
而不是只在意分數。
-
好啦,
所以回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面吧。
一開始先承認,
我在「爸爸」這個角色上,是有點算怪咖吧。
從她開始喜歡畫畫開始,
我就希望她不要追求「畫得很像」、
而是要畫出心裡的感覺;
(不知道這會不會造成美術老師的困擾)
吃飯時間不吃飯,
我也不逼她吃,
但是之後肚子餓了她只能乖乖等下一餐。
(這點倒是媽媽很不能接受)
從她一進入國小開始,
跟幼兒園不同的是、
生活中開始出現了「功課」跟「考試」。
我從不逼她去寫功課,
因為想讓她自己知道寫功課是為了讓自己進步、
以及自己體會如果不寫會有什麼結果;
功課上遇到問題,
我不會直接給她所謂的標準答案,‘
而是陪她一起想,
引導她找到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向,
讓她有一種「啊、原來如此」的成就感。
-
這次月考過後,
我也擺明跟她說:
「爸爸不會在意妳的分數,
但是妳有知道每個錯誤的原因嗎?」
於是,當她回答:
「I know you want me to learn from mistakes.」
的那一刻時,
我很開心地發現:
在她接受正規教育的起點,
已經埋下了正確學習心態的種子。
-
當她因為開始體會到由於讀書、
生活中有越來越多她看得懂的字,
偶爾跟爸媽得意地解釋為什麼會下雨、
(還有可能已經聽了100次的同一個笑話)
或是從簡單的加法自己推出乘法的邏輯時,
過程中能感受到她已經不將學習視為「壓力」,
而是不斷享受自己進步的喜悅!
-
當然,
孩子的成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一開始牽著他的手,
是希望能陪孩子找出適合他的那條路;
還是要讓孩子多嘗試,
學習接受挫折、也擁抱成就感。
當他能有足夠健康的心態面對教育時,
我們就能輕巧地放手,
別讓父母緊握的手、
牽絆著他能飛更高的可能性!
《Learn from mistakes.》
-我是老師、也是爸爸的碎念分享-